English

牢牢把握“三个要义”

1999-01-20 来源:光明日报 于洪武 我有话说

对素质教育,专家、学者们下了不少定义。但对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,许多人都感到不知从何下手。通过近几年来我校整体改革的实践,我们意识到:一所学校要推进素质教育,必须把握住“对学生全体负责,为学生一生着想,从学生自身入手”这三个方面。

对学生全体负责,就是面向全体,教育好每一名学生。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是不容易的,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端正教育思想,做过细的工作;另一方面要通过抓工作目标的确立和工作过程的改革来予以保证。

为学生一生着想,就是既要考虑全面,又要考虑发展。讲全面就是要全面育人。讲发展就是为学生一生着想。当今世界,正处在一个大动荡、大变革的时期。我们面临的任务是为21世纪培养合乎要求的人才。而培养人才,绝不能短视,不能只着眼于眼前,要“为学生的一生负责”。为此,我们应开设“创造学”课。“学会创造”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,是21世纪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需要。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、人的创造精神的竞争。这就要培养学生,不能会听话,而且要培养学生能竞争、能选择、能自己拿主意,这就要有创造思维。因此开设“创造学”课,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,以适应未来竞争社会的需要,就是对学生未来负责。

同时,我们要进行开发右脑的实验。脑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,大脑分为左右的两个半球,左脑操作语言,具有逻辑思维功能;右脑具有非逻辑功能,产生直观、形象、想象思维。现在左脑功能的大部分,例如计算、书写、装配机器等工作,正在逐步被计算机所代替。所以日本学者警告说:“不会使用右脑的人,将会被计算机取代之,成为无用的人。”因此开发右脑,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。通过对右脑潜能的开发,可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、清醒的头脑、敏捷的思维而高效的学习。这是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,也是对学生最根本的负责。

“对学生全体负责,为学生一生着想”,都是从教育者本身来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的素质的。实践证明,仅从这个方面考虑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。教育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教育的对象。因此,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做到“从学生自身入手”。

我们开展“学生主体教育”研究的构想,就是通过对学生主体性的分析,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,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,达到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的目的。

对学生主体性的分析,就是弄清主、客体的关系,明确主体性的内容,特别是认识主体性中独立性、能动性、创造性三者的关系。独立性是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,能动性是主体性的核心和动力,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。开展“学生主体教育”的研究;就是化教育中的消极为积极,并转化为“认同”,上升为“信念”,变为自觉的行动;就是变朦胧的、自发的需要为强烈的、自觉的需要,驱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;就是激活、激发学生在发展中的“创造性”,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,使其达到自身基础上有可能达到的最佳状态。

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,主要指三大能力——自理能力、自育能力、自学能力。自理能力——生活上的自理能力,交往上的合作能力,处事上的应变能力;自育能力——自我认识能力、自律自控能力、自我评价能力;自学能力—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,在习惯、方法、主动上下功夫,由“要我学”变为“我要学”、“我爱学”、“我会学”、“我巧学”。

总之,在开展学生主体教育的过程中,要尊重学生,体现学生主体的主人地位;要养成习惯,抓住学生主体的特点规律;要和谐管理,创造学生主体的成长氛围。

于洪武,北京市回民学校校长、高级教师,北京市政协委员。


[高层动态][时政][国际][教科文卫][经济社会][图片新闻][教育周刊1][教育周刊2][国际长廊][电脑网络世界]
gmdaily@public.bta.net.cn 返回主页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